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

The Strategies of a Leader 策略聯盟

春秋道家「物極必反」的想法,似乎在日後科學的証明上也殊途同歸:由於磁場(magnetic field)移轉的因素,科學家的實驗告訴我們,隨著磁場移轉以及太陽風帶電離子的重分配,總有一天羅盤將指向南方,而不是北方。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上,似乎有存在此典範的移轉,Karl Popper的科學典範認為新典範的誕生在於舊典範的不合時宜,隨著時間的發展,異例(anomaly)一個接一個出現,形成一股系統性的力量,挑戰舊理論的硬核(hard core),待一個新的理論被提出且獲得充分的解釋成功,一個新典範的時代於焉來臨。

在以往的教育領域上,校長被要求以教導型領導者(instructional leader)的主導角色,不同於今日的扮演協助者(facilitator)的輔助角色,而本文中所探討的策略聯盟(strategic alliance)係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,基於共同的目標而形成的一種合作型態,其中包含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關係;形成策略聯盟的原因如下:

1. 市場開發
多發生於高等教育階段,由多個學校組成策略聯盟,提升知名度,共同探索未來市場,吸引優秀學生,同時並有減少損失的避險(hedge)功能。

2. 成本分散
基於成本的因素,執行策略聯盟以節省人力資本、提升物力的重複使用率和善用其剩餘價值。

3. 提升競爭力
策略聯盟形成目的的最常見的基礎因素,為兩個或以上的組織為彌補各自的不足,而形成一種互補長短的連生組織,通常有契約簽訂,協議在一段時間內執行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關係,如交換學生、學術講座、研究團隊等。

學校公關之迷思困境暨其推動策略 讀後心得分享

閱畢學校公關相關文獻,對學校行銷(school marketing)的重要性有著更深入的認知:學校雖為非營利機構(non-profit institution),然不論是行政人員或教師都有具備行銷知能的需要,善用行銷策略,透過家長會、班親會等正式場合或私下與家長、社區互動,將學校教育理念和措施介紹予家長或公眾。
然而行銷學涵蓋面甚廣,學校可以運用銷型研究及市場區隔民眾,首先先達到了解民眾對學校所持的態度、印象、乃至於知曉不同的民眾對學校的需求,以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,殊為重要。
以下整理列出進行學校公關所應注意之原則與事項:
1. 溝通員工理念,強化全員公關觀念
2. 舉辦溝通或公關訓練,加強教師多元專業進修管道
3. 建立常設危機管理小組,使魚為激起使時應對得宜避免擴散
4. 編列適當經費,擬定推展計劃,長期努力經營
5. 回歸基本面,重視學校辦學績效

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?

教學領導由早期帶有「考核、監督」的教育視導到目前重視「協助、支援」的教學領導。近年來,教育已逐漸重視學校層級的教學視導,並逐漸以「教學領導」代替之。「教學領導」一詞代表著:學校為改善教師教學、學生學習以及學校成員的成長與發展,所採取的有關措施與作為,以達到學校之核心任務。至於什麼是「教學領導」呢?
教學領導係指直接介入教師、學生和課程各方之間充滿互動的教學過程,校長要想對教學過程施加影響,他或其他領導必須處理──特別是對教師,提供輔導、評估、教師培訓和在職訓練。至於在教學內容即課程方面,教學領導要在範圍、順序、單元構成和活動安排上,檢查教材選擇和練習安排。
教學領導一詞,就字面而言,即是為了改進教學,提昇學生學習效果的領導行為。校長若能具備與課程及教學有關的知能, 提供學校教育計畫相關知識資源, 並能直接介入教師教學、促進教學之改革、給予教師及學生高度的期盼, 同時密切地關注課堂內的教學、發展學校的課程、時時關心學生進步。校長把學校的使命有效地傳達給教職員、家長和學生, 並且能了解和運用教學效率的特性於學校的教學計畫管理上。

Leadership sprayed in classed

課程領導是現今課程領域與行政領域一項重要議題,也是現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成敗關鍵,且課程領導的推動對於提升學校課程、教學與學習品質有正面積極作用。

校長課程領導是校長針對學校行政的核心,即課程與教學進行領導。課程領導為發揮學校制度與學校本身的所有功能,以達成確保學生學習品質的目標。爲進行課程領導,在學校中,校長需要熟悉課程設計的課程,了解課程判斷的標準,知曉重要的課程議題。校長課程領導為校長為達成確保學生學習品質之目標所行使之功能、發揮塑造學校願景與目標,協助學校成員進行規劃、設計、實施以及評鑑回饋等工作、決定課程統整的性質與範圍、進行課程連結,協助成員專業成長,助長成員根據專長進行課程領導,以持續推動對話。

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讀後心得

改變的弔詭:假如我們不斷地改變,我們將永遠無法達到目的---我們必須持續地改變,因為學校內、外在環境(結構的、人員的、政治的,與文化的)事實上是瞬息萬變的,「維持現狀就是落伍」(林明地,2002)。

因此,變革的整全系統觀是一種動態的、統整的,以及強有力的觀點,同時考量個體(例如教師)、整體學校結構、教與學的工作流程、政治與行政脈絡、廣泛的學校氣氛與文化,以及這些層面的彼此互動。

首先,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必須有同等影響力(針對疏離與團體思考,沒有單面向的解決方案);集中化或分權化均無法有效(同時需要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); 與外部較大環境聯結是成功的關鍵(最好的組織可從內部與外部學習);每一個成員都是變革代理人(變革太重要了,因此不能只交給專家,個人的心向與精熟是最後的保護)。

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讀後心得

學校是師生共同享受教學與學習的園地,為使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、教師發揮專業知能與增進學校效能,學校應提供適宜的物質文化環境與精神文化環境(吳清山,1995)。學校乃是教育系統中的實踐場所,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裡,學校不僅應隨著外在環境的變遷而相互激盪影響,對於屬於學校內在的精神文化方面,也不可忽視。

  因此,作為一個組織決策的領導者,管理重點應置於思考決策是否得到成員認可,據此可分析組織發展現象下所隱含的價值與假定。領導者在此之時,可思量採用團隊運作的模式,重視組織內成員的意見,透過會議和討論,期望能獲得意見的一致性,主管應被視為「對等之領導者」,其本質是分享、參與,共同規劃決策、目的在於達到團體意見一致,目標劃一,共同努力。學校領導者營造優良學校文化需把握以下原則:


1. 分析在重要事件中,誰具有影響力
2. 探討重要事件轉折的關鍵點以及關鍵影響人物
3. 詢問家長、學生、老師們對各種事情的看法與立場
4. 探詢學校內或與學校有關普遍流行的故事
5. 瞭解親師懇談會的情形
6. 瞭解學生下課後做什麼
7. 瞭解學校每位成員的角色以及彼此聯繫的關係